书画 | 碑帖故事:《状元卷》中的家国情怀
中国文化传媒网 2023-08-13 10:12:02


(资料图片)

赵秉忠《状元卷》

《状元卷》为赵秉忠的殿试卷,现藏于山东省青州博物馆。

赵秉忠(1573—1626),字季卿,明万历元年(1573年)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(今山东省青州市)一个官宦之家,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。赵秉忠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,勤奋好学,天资聪敏,生性笃厚。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他乡试中举。翌年,赵秉忠参加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——殿试,题目是《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》。 赵秉忠的殿试卷行文流畅,字体工整,一气呵成,无一处差错与涂改。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满目疮痍的社会现象,以凌厉的笔锋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吏治的腐败,甚至婉转地指出官吏的腐败与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他针砭时弊,精辟阐述了实现政治清明、经济繁荣、社会和谐的兴邦治国的对策。他以汉宣帝、汉文帝、明太祖等帝王为先例,用诚恳的话语,劝谏皇帝要“立纪纲、饬法度”“振怠惰、励精明”,健全法制,以法治国,振作精神,励精图治,以达天下昌盛。他还提出“天民说”,指出皇帝“所司之职,则曰天职;所治之民,则曰天民”。以人为本,爱护天下苍生,关心民间疾苦,“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,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。”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,也是《状元卷》的闪光点。他提出的治国理念,反映了一个年轻学子的责任担当和变革图新的远大抱负,充分表现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。

他的论述既鞭辟入里,又饱含感情,令人振聋发聩。万历皇帝看到的是不畏龙颜、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,感受到了赵秉忠的一片赤胆忠心,再加其文采斐然、书法秀美,皇帝深受感动,甚是喜爱,朱笔钦定“第一甲第一名”,授翰林院修撰。这一年,赵秉忠25岁,正是年富力强、意气风发之时。

赵秉忠入仕后,历任侍读学士、礼部侍郎,他恪尽职守,廉洁勤政,壮志满怀。但是他所处的时代,正值明王朝由盛转衰之际,朝堂之内,奸臣乱权,阉党营私,朝政混乱不堪;朝堂之外,蝗灾水患,民不聊生,百姓苦不堪言。以致朝政日非,国家危机四伏。而赵秉忠刚正不阿,一身正气,常与奸佞势力作斗争。魏忠贤为打击异己,屡次在明熹宗朱由校面前诋诬弹劾他。赵秉忠愤而请辞,告退还乡,皇帝晋升他为礼部尚书后致仕归里。为排解自己心中郁闷,他常到老家不远的龙塘边独酌,有诗云:“辟草盘青径,披云漱碧流。岩花撩醉眼,野鸟续歌喉。泉气能消暑,林声解度秋。白衣莫遣问,吾意自优游。”赵秉忠归隐不久,又受到刘钟英案件牵连,被削官夺俸。不久赵秉忠郁郁而终,享年53岁。崇祯初年,朝廷为其平反昭雪,恢复官位,并加封太子太保,赐祭葬。

赵秉忠去世后,《状元卷》被赵家后人视为传家宝,深藏家中秘不示人,历经几个朝代的乱世战火都没有被毁。1983年,经青州博物馆馆长魏振圣多次做工作,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先生将《状元卷》捐献给国家,这件尘封400多年的珍贵国宝终于重见天日。同年6月,青州博物馆组织国内外文物专家鉴定,确认是原件真品。《状元卷》通高47.6厘米,横长共268厘米,三层宣纸装裱,封面、封底系全绫装裱。其为十九折册页,每折宽14.1厘米。前四折是用仿宋体书写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,首折上方钤有篆书“礼部之印”四字方印,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。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,封条上盖有“弥封关防”的长印;后十五折为正文,用工整小楷写成,每折六行,全文共2460字。正文首页右上顶天头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朱书“第一甲第一名”6个大字,正文后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、吏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,最后卷尾印有“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臣朱敬循”大字一行。该卷是中国内地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(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有几份清代状元卷),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,为研究我国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,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。